編者按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偨Y推廣“千萬工程”的有益經驗,對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走深走實,完成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學習應用“千萬工程”經驗案例,落實到指導本單位規劃和學科建設中心工作的謀劃和舉措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層次領軍人才。
●記者 王子衿
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系統的核心,深刻影響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是大國競爭的戰略必爭之地。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聚焦國家關鍵領域,加快學科發展,2021年4月,清華大學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學院的成立承載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使命。近年來,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建設集成電路交叉學科、開展有組織科研、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等中心工作,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能力顯著提升。學院持續探索1+N學科交叉聯合機制,首批獲得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學位授權點,建設亦莊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基地、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設立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集成電路項目,面向國家需求構建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集成電路領域重要學術影響力。
“實踐的步履讓我們看到了一些變化,學院跟經開區企業開始有更深度的科研合作,我們的研究生培養在產教融合領域落的比較實?!睂W院黨委書記蔡堅講述到,“同學們也收獲了成長,深入產業一線的實習實踐比書本上寫的東西、課堂上講的東西更為生動?!?/p>
“芯”之所向: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祖國要復興,必須要啃下集成電路這塊硬骨頭?!痹洪L吳華強堅定地說。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一流大學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為學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指明“芯”之所向。談及此,吳華強說:“對做什么,我們要心中有數,全院師生要齊心協力,集聚改革力量,匯聚發展勢能,切實幫助國家解決一些問題?!?/p>
學院成立之后,為了更好的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中心工作,先后在學院、學校、產業等多維度開展調查研究。召開集成電路學院黨政聯席會、全體教師大會等,進一步聽取意見建議,從宏觀和戰略層面思考學科發展問題;開展校內院系調研,匯集清華智慧,推進學科建設;開展高校、產業、政府機關調研,凝練攻關方向;開展企業調研,系統梳理集成電路“卡脖子”關鍵技術清單,將企業的需求融入到課程體系中。
經過百余次“深、實、細、準、效”的研討,學院逐漸找準應國家之所需的發力點,以技術壟斷性、不可或缺性、攻關難易性三個維度,系統梳理我國集成電路“卡脖子”技術,明確聚焦先進工藝及三維集成技術、高算力芯片和EUV光刻技術三大領域,積極推動有組織科研,集智攻關。
“從原有的科研模式剝離出來,一定會做出犧牲?!闭劶白兏?,吳華強說到,“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們恰好是要干這件事,就得犧牲一點個人的東西,但要做成的是國家需要的東西,這就非常好?!?/p>
找真問題,真找問題
“真正的問題往往是來自于工業界,來自于產業界?!辈虉越榻B到,“集成電路的產業鏈很長,其中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收集了數據,去找問題、去研討解決方案。有的問題并不是我們的特長,但是我們是有優勢的,也是我們應該想辦法解決的部分?!?/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實踐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學院充分認識到,要解決“芯問題”,亦需做到直奔基層、深入一線,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向人民群眾的虛心學習中深化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認識和把握,找到“真問題”,真的“找問題”,為如何在新型舉國體制下找準發力點提供支撐。
吳華強對什么是真問題進行了分析,要以人為本,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學院師生鉆研的不應是自己在象牙塔里設想的、為了一篇高影響因子的論文而研究的,而是瞄準能解決某一個工程困境、能夠真正在產業線上得到應用的問題。
在北京市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將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科研攻關主動推進到北京亦莊集成電路產業一線,設立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基地、建設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緊鄰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等行業龍頭企業,為清華集成電路與產業真正打成一片、獲取并解決產業真問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供重要載體和平臺。
“在學校里學了工藝,到產業實踐才能真正把知識具象化?!眮淼揭痪€的學生分享到,“在學術界,做研究通常只關注技術本身的進步和發展;但是在產業界,它是一個涉及生產的問題。它不僅僅是技術本身,還涉及如成本、盈利、可靠性等等因素。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點,是我在這個行業里堅持下去的原動力?!?/p>
集成電路學院找“真問題”,真“找問題”,切實將校企力量融合起來,促進創新與實踐的良性互動,邁出了以解決產業問題為牽引的步伐,逐步建立“強任務導向”的資源保障機制。
廣育破局創“芯”的國家隊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集成電路學院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積極探索,成立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通過組織多輪問卷調查,與產業校友骨干、在校師生等一對一訪談,廣泛征求意見,逐步找到了人才培養的真問題,形成了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藍圖。
針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中學?;A知識學習與產業一線需求之間的差距、學生工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領軍人才缺乏的問題,學院制定首屆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標準體系改革,強化思政教育、立志報國,引導學生成為建設集成電路強國的國家隊的一員。
瞄準“卡脖子”難題,學院在2021年新設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專業學位碩士項目,校企合作設計《集成電路產業實踐》課程,征集企業一線課題,面向集成電路、電子、精儀、機械、材料等院系發布課題,由各院系教師提榜,匹配課題230個,涉及各院系共計83位導師。
學院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統籌組織模式和評價機制的融合發展,逐步形成“產業出卷,高校答卷,市場閱卷”的新模式,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廣育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
新征程上,集成電路學院將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任務,在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健全學生發展支持體系、加強對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的人才輸送中,在深化有組織科研、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重大突破、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持續貢獻清華力量。
編輯:王子衿 李華山
審核:郭玲